18110899006
微信二维码
网站公告:合肥华医堂医药有限公司网站上线啦!
行业新闻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 正文

亳州中医药产业发展概况

更新时间:2020-08-27 16:32:00点击次数:4625次字号:T|T
亳州是闻名遐迩的“中华药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产业基础,自1800年前神医华佗开辟第一块药圃伊始,亳州中药材种植、加工、经营薪火相传、经久不衰。改革开放后,已发展成为我市富民强市的首位度产业。

       亳州是闻名遐迩的“中华药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产业基础,自1800年前神医华佗开辟第一块药圃伊始,亳州中药材种植、加工、经营薪火相传、经久不衰。改革开放后,已发展成为我市富民强市的首位度产业。近年来,我市秉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新时代中医药精神,深入贯彻实施《新药品管理法》,加快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全力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呈现出了规模稳步提升、潜力快速释放、链条愈发完善的良好态势,成功创建获批国家级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省级配方颗粒生产基地、安徽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一带一路国际健康旅游目的地等,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贸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中药材提取物加工生产基地、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基地。

大限度集聚产业优势资源,放大高质量发展规模效应。依托道地药材主产区、饮片加工核心区和药材交易集散地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发挥资源整合集聚的乘数效应,筑牢中药产业发展的战略支点。

一是建设规范化种植基地,带动粮农向药农转变。加快推进规范化种植基地、种子种苗组培繁育基地、“十大皖药”道地药材种植基地和中药材初加工基地等“四大基地”建设,引导农民流转土地、集约化种植中药材。2019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20.4万亩,其中标准化种植面积36万亩,安徽亳州现代农业综合开发中药材示范区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和中药材进出口检测示范基地。

二是加快基地建设,推动中药加工集聚发展。认真落实基地新三年(2019—2021年)建设规划,做大产业群、提高集聚度。2015-2019年,基地累计完成产值1778.6亿元、平均增速达21.9%,税收37.32亿元、平均增速达13%,实施重点项目585个,完成投资568.4亿元、平均增速达17.9%。截至2019年底,基地纳入省级统计监测企业154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企业91家,全国医药百强企业有57家落户基地;规上医药制造企业完成产值329.5亿元,实现税收6.11亿元。

三是汇聚市场资源,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坚持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建立了以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为主,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药通网、药博商城等线上线下深度融合、错位发展的现代流通体系。我市被列为首批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2019年,我市线上线下中药材交易额约782.9亿元;亳州市中药材及中式成药出口6.3亿人民币,占安徽省的77.8%。

全方位加强重点领域攻关,释放高质量发展核心动能。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密集出台中药产业系列扶持优惠政策,持续做大中成药,做精中药饮片,做优植物提取,做专延伸产品,释放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核心动能。

一是挖潜传统工艺,提升饮片加工水平。坚持把中药饮片作为特色优势,整合组建大型中药饮片生产集团,深度挖掘传统炮制工艺,积极发展精制饮片、破壁饮片等新型产品,形成中药饮片生产集群,巩固提升亳州作为全国最大饮片产业集聚区的影响力。目前,全市共有药品生产企业192家,其中中药饮片生产企业170家、中药饮片和制剂生产企业14家,制剂生产企业8家,饮片生产能力超100万吨、约占全国的30%,涌现出同仁堂(亳州)、协和成药业、济人药业、沪谯药业等一大批骨干饮片企业。安徽普仁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安徽协和成药业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企业获批安徽省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全市共有涉药类“专精特新”中小企其中药业类3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21、安徽工业精品企业9家、安徽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

二是支持企业转型发展,做精中药深加工。出台《亳州市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工作方案》《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实施意见》等促进药业转型升级的系列扶持政策,鼓励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拓宽价值链条。目前济人药业、华佗国药等5家配方颗粒试点企业进入第一批医保目录,济人药业配方颗粒产品进入德国药房,中药“走出去”取得重大突破。大力扶持破壁饮片研究,5家破壁饮片部分品种质量标准已经通过安徽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复核,并通过现场抽检合格。加大中成药知名企业引进力度,鼓励本地龙头饮片加工企业转型生产中成药,全市已有建成或在建、续建成药生产线企业68家。

三是积极培育大品种,填补产业发展空白。支持本土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积极研发大品种和拳头产品。新增九方制药公司葛酮通络胶囊、华佗国药公司救心丸2个品种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济人药业公司疏风解毒胶囊由国家医保目录乙类品种升级为甲类品种、荣获国家发明专利金奖;九方制药公司牡荆素填补了全省中药一类新药的空白、被列为科技部“十三五”重大专项;华佗国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华佗牌救心丸工艺研究及质量标准提升”项目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四是积极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吸引生物制药品种落地。目前,已有60个品种经第三方评估后符合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要求,并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出台创新药扶持政策,吸引了宝龙药业、金湖药业、敬康药业、太阳升(亳州)等一批优质药业项目落户亳州,另有一批新的优质药业项目正在洽谈中。

跨空间完善支撑服务体系,构筑高质量发展竞争优势。针对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唱好企业“主角戏”,壮大公共“孵化地”,培育人才“辐射源”,搭建政府“大平台”,加快形成协同、高效、开放的多层次支撑服务体系。

一是壮大公共服务平台,增强产业驱动力。以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中药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建设基地为重点,持续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切实提高产业服务水平和支撑能力。以中药产业为主的亳州经开区获评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谯城经开区正在积极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验收,为载体内药企发展带来更为优惠的政策支持和更为良好的营商环境。全国首个中药材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落户亳州,亳州海关正式开关运营,进一步提升了通关贸易化便利水平。国家级中药材检测中心通过验收,中医药公共研发平台、中药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将帮助药企加快关键共性技术难题解决,精准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二是稳步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出台《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亳州市加强支撑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系列政策,支持药企合作共建研发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截至目前,我市共拥有药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27家,国家级中药类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9个、CNAS认证检测中心2家,涉药类高新技术企业47家、院士工作站6家、博士后工作站5家,R&D经费支出保持快速增长。认真落实《亳州市招才引智实施办法》,积极培养本地人才,柔性引进高端人才,近三年来引进涉药类高层次人才180余人、开展项目合作近90项。

三是精心举办药博会,打造药业高峰品牌。亳州药博会每年均有千余家国内外企业参展、10万药商参会观展、签约投资金额逾400亿元,已成为投资合作、对外交往的第一平台, 是国内外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中医药知名品牌展会之一。

多维度拓宽产业链条,完善高质量发展结构体系。深入挖掘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的巨大衍生潜力,激发释放更多活力空间。

一是做好跨界文章,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中医药与白酒深度融合发展,推出37°亳菊、壮酒、华佗神功、动力源等保健药酒。推动中医药与文化旅游及养生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推进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四期工程、中华中医药博览园、华佗百草园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建成林拥城和郑店子温泉旅游度假区两大生态康养旅游项目,推出“中华药都 养生体验之旅”“探秘三国 中医药文化之旅”“道源问道 中华传统文化研学之旅”“田园如诗 中药花海休闲之旅”等经典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开发了养生、滋补、美容、调理等四大类亳州药膳,形成了一批以“食养”“药养”“水养”“体养”“文养”为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我市获批首批国家中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二是坚持医药并重,做强健康服务业。强力推进中医药“四名”工程,着力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坚决补齐“药强医弱”短板。目前,全市拥有中医医院10家,其中“三甲”中医医院1家、三级中医医院2家;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16个,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工作室4个,市级名中医工作室8个,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3个;全国老中医药专家1人、全国基层名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3人、省级名中医8人、省级基层名中医7人,市级名老中医42名。强力拓宽中医健康服务,目前,全市共有医养结合机构17家,其中8家设有中医诊室,所有公立中医医院均开展了慢性病管理、残疾人康复、工伤康复等服务,蒙城县中医院获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单位称号,我市先后被授予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地级市)、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

三是充分对接资本市场,积极发展金融新业态。 帮助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现有药业类上市辅导备案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8家,安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现代中医药及健康产业亳州专板”挂牌235家。加快建设以珍宝岛药交中心、康美e药谷等为支撑的权威性中药材指数发布平台,增强亳州在中医药领域的权威性和话语权。

强力度推进质量监管,夯实高质量发展坚实根基。坚持把建设诚信药都作为立身之本,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生产经营秩序,引导行业自律,强力推动中药产业有序发展、安全发展、高质量发展。

一是着力加强市场监管。出台《中共亳州市委 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五大工作机制推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立“发展、追溯、监管、诚信、协同”五大工作机制。按照“机制不变、队伍不散、人员不减、力度不降”的要求,2019年以来,共开展集中突击检查3次,日常巡查市场固定摊位12000余家次、固定门店1350余家次。今年以来,我市以中药材专业市场、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物流园及周边区域、城乡结合部和城乡集贸市场中药材交易场所为重点,深入开展制假售假、染色增重、硫磺熏蒸、非法加工、以次充好等药品药材生产经营综合整治以及涉麻黄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二是加强宣传培训工作。2019年11月6日下午,我市举办新修订《药品管理法》专题讲座,邀请国家药监局专家解读新修订《药品管理法》,全市药品生产企业法人代表、生产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药品经营企业法人代表、经营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参加讲座,全市市场监管部门药品监管人员,药业发展部门、招商部门相关人员总计1000余人参加讲座。今年以来,我市计划联合省药品监管局开展5期以上中医药质量管理方面的培训,目前正在有序组织中。

三是加快推进中医药全产业链可追溯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包含一个平台—亳州市中药材流通追溯系统管理地方平台,六个子系统—中药材专业市场追溯子系统、中药材经销追溯子系统、中药饮片生产环节追溯子系统、中药饮片经营企业追溯子系统、中药材产地追溯子系统和中药饮片使用单位(医疗机构)追溯子系统的中药材专业市场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形成覆盖主要中药材品种、中药材种植和养殖企业、中药材经营户与经营企业、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以及零售药店等交易主体,实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2017年11月,通过商务部验收,计划用3年时间建成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质量追溯体系;今年,经与省药品监管局积极对接,中药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正式上升为省市共建。


(编辑:admin)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新站区纬十路2号

联系人:顾总

联系方式:13600642978